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細微貪念所帶來的痛苦


証嚴 上人曾經分享:人生最大的五種病,是「貪、瞋、癡、慢、疑」。而諸多煩惱及種種罪業,皆因貪著「財、色、名、食、睡」五欲;苦能去除五欲,則能啟發良知,開展良能,自度度人,饒益一切眾生

其實貪、瞋、癡、慢、疑還有更細微更深層的,我們先從貪談起:貪不是只有貪圖物質或名利而已,’貪‘還包括對他人或社會環境甚至是自己的期待。

例如:
1. 期待孩子應該要時時刻刻的用功讀書、應該要努力學習鋼琴、小提琴等等,期待先生應該要幫忙做家事、應該要體貼溫柔等等,期待父母能相敬如賓而非相敬如兵。當期待落空,我們就會感到失望、焦慮、憂鬱或生氣等痛苦的感受。
這些情緒其實都是起源於自己的貪念(期待和要求)。如果沒有這些期待,我們不會感到痛苦、生氣、失望,也會開啟智慧去瞭解家人行為背後的因緣,甚至進而知曉如何去協助改善這些因緣。

2. 自己學佛了,擔心家人還沒有學佛怎麼辦呢? 或自己認識了耶穌基督,不斷強求(因為我是為你好)家人一定要加入。這樣的強求容易造成家人的困擾與反感,反而會離我們的期望越來越遠,或者家人反過來要求你不要再參加宗教活動,批評你太入迷了。所以,這樣的期待(貪念)讓我們跟家人起了衝突和距離,無法彼此和諧相處,無法彼此感恩、尊重和愛。

3. 學佛了,知道何謂如法,所以開始看別人不順眼。批評同修怎麼可以這樣說話呢? 怎麼可以這樣不精進呢? 怎麼會是這樣做事的呢? 怎麼說話語氣那麼差或挑撥他人呢? 我們這樣的批判與不滿是帶著生氣與憤怒的(瞋念),我們所起的不善念甚至比我們所批判的人還要糟糕。

4. 也有人是習慣於批判、責罵、要求自己,達不到自己的期待與要求就生自己的氣:怎麼那麼笨?怎麼那麼不精進?怎麼那麼執著?那麼放不下,這樣下去怎麼開悟呢?或是,我不夠用功、不夠美麗、不夠強壯、不夠聰明、我做的太差、我真的是一個無用的人等等。認為這是自我激勵,才能進步,但是事實上,自我責備很難帶來改進的力量,常常只會帶來沒自信、無力感、失落感、討厭自己而已。
真正要反思的是,我可以如何把握更好的時間管理、我可以如何讓自己更健康、我可以如何做的更好。我們需要的是思考如何讓自己提昇,而不是不停的自我批判、責罵。
當我們懂得如何善待和鼓勵自己時,才會懂得如何善待鼓勵周遭的人,包括父母、孩子、伴侶、同事、朋友等。

當我們貪念越來越少,生命就會越來越自在、喜悅、充滿活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