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怎麼說"情緒"不是我的呢?

網友問:怎麼說"情緒"不是我的?明明是我在生氣呀!是我自己要生氣,生氣才會出現的,不是嗎?

答:真的是我自己要生氣,生氣才會出現嗎?生氣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一般人其實不會刻意選擇生氣的,但大多卻無法逃避生氣的升起。

情緒的升起有其因緣,如果可以靜下心看清楚的話,就可以了解情緒是如何升起和如何消滅的。例如:排隊時看到前面有人插隊,想法就起來了,那個人怎麼亂插隊?我排了那麼久,他怎麼可以一來就插到我的前面,真是豈有此理,他沒有看到後面排得很長的隊伍嗎?就是有這種投機取巧的人,社會才會一團糟,這種害群之馬太可惡了……..,就這樣越想就越氣,情緒就不斷的升起來。

但如果我們後來看到原來他只是來跟排在前面的朋友打個招呼,幾分鐘後就離開了,那我們的想法就會馬上改變,所以生氣的情緒就跟著消除了。所以,情緒的升起和滅除有其緣起和緣滅,不是固定不變的,並不屬於「我」,也不受「我」所掌控。

一般人認為自己可以控制情緒,其實不過是壓抑情緒罷了,並無法讓情緒不升起,只要持續升起讓你生氣的想法,那生氣的情緒就會隨之而起,只是有人會把情緒發洩出來,有人會壓抑在心裡,或試圖說服自己不生氣,但即使頭腦接受了,身體還是存有一堆生氣的能量。

沒有人喜歡生氣或「想要」生氣,因為生氣畢竟不好受,但除非可以看清楚它的源頭,在想法升起的當下就放下,這樣因滅了,果自然不會產生。情緒並不屬於我們所擁有。我們無法擁有生氣、傷心、害怕、歡喜、快樂等情緒。我們只能體驗這些情緒的來去,但無法選擇擁有它們。

例如:我們無法擁有快樂,因為快樂有其因緣,因緣出現,快樂就出現,因緣滅了,快樂就消失。當收到生日禮物,感到很開心,但當發現禮物不是自己想要的,開心就消失了。

情緒並不是因我們的期待或希望而起,我們無法擁有它,也無法控制它的來去。所以不要為自己貼標籤,我在生氣、我很傷心、我有憂鬱症等。可以說:「我在體驗生氣的感受,我在體驗傷心或不快樂的感受,我知道感受也是緣起緣滅的,來來去去的,所以這個體驗也會過去,我不需要抓住不放或抗拒它的存在」。如果可以更進一步去找出情緒升起的源頭,改變那個源頭,那情緒自然會跟著改變。但要記得源頭一定是來自自己,不是來自別人。

例如:不要說「我的先生不幫忙做家事讓我很生氣,如果他幫忙做家事我就不生氣了」。因為事實是「我期待或我認為先生應該幫忙做家事,而事實是他沒有幫忙(或沒有用我想要的方式幫忙),所以我的期待跟事實有所不同,我就很失望,種種想法因而升起,認為他不愛我、不尊重我、或對我不公平,別人的老公都很好,我怎麼那麼倒霉嫁到這樣的懶人等等諸多比較、計較、批判等想法出現了,所以就越來越生氣」。所以,讓我們生氣的是我們的期待、批判、比較、計較和認為事情或他人應該如何如何。而我們可以選擇去轉換我們的期待、想法和認為,生氣自然就會消失了。

不要把想法當成事實,或落入諸多的想法裡,製造很多讓自己生氣的故事。如果我們懂得創造「快樂」情緒升起的因緣,那我們就能體驗「快樂」情緒的結果。或者避免創造「生氣」的因緣,那我們自然不會感受「生氣」的結果。所以凡事都是因緣生和因緣滅,跟我們想要或不想要沒有太大關係,也不屬於我們所擁有。


最近這幾篇文章比較難懂,因為跟我們平常所受的教育、文化、思維很不一樣,所以得要多看幾次,在日常生活中去體驗磨練,慢慢的就會心開意解了。一旦能夠脫離綁住我們的框架,我們的生命就輕安自在了。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禪修體驗分享2

禪修體驗分享2: 概念的框架──無「我」的概念就無煩惱痛苦的產生。

我們五官所看到或認識的世界都是經由概念的形成而產生。概念大多是經由教導而形成的,例如這是玫瑰花、這是香蕉、這是酸的、細菌是可怕的、男人不可以哭、時間(現在、過去、未來)、老師、銀行員、藝術家、你、我、他、國家等等都是概念罷了。當然概念和標籤可以幫助我們用語言互相溝通,但是也大幅度的框架了我們的思維和所認知的世界,也對我們生命的體驗產生很大的設限。

例如:當我們看到一位修女或和尚的外相時,我們就會為他們貼上修女或和尚的標籤,而且容易用過去所接觸到或所讀到有關修女或和尚的概念來假設看到的這個人應該是如何如何,但事實可能跟我們想像的差很多。而「國家」、「種族」、「信仰」等的概念更是讓我們人類分化,誤認為我們彼此之間有所不同,所以得要捍衛主權,進而引起諸多的戰爭和排除異己。

文化、教育、環境背景等對我們造成的概念框架,而這些概念如果沒有經過沈思或正念(mindfulness),很容易被認為是理所當然,本應如此。這樣的框架會挑起家庭、社會、國家之間等的紛爭。

例如:台灣的文化和教育是要脫鞋才能進屋,晚上睡覺前要洗澡,跟動物一起睡覺很髒,那一到了歐美不同的習俗和環境就會開始批評人家的不是:怎麼進屋子不脫鞋好髒喔,怎麼晚上睡覺不洗澡還跟寵物一起睡,真可怕等。不只國與國之間不同,就連在同個國家的人,各個家庭的習慣也都不一樣。很多朋友或伴侶之間的對錯爭執就是來自這些框架的束縛。

乾淨和骯髒、美和醜、多和少、貧和富、離別和相聚、你我他、生病和健康、老人、好人、壞人等等概念。人有「相聚」的概念就一定有「別離」的概念,有「好」的概念就有「壞」的概念。概念是相對性的,但並沒有任何真實性或絕對性,但大多數的我們都被概念所框住了,把概念認為是真實的,很難從中跳脫出來,除非有比較深入的禪修,在靜定中較容易看清楚什麼是我們所設定的框架。

所謂的生病不過是身體的因緣變化罷了,不要加以「我」在生病,我好痛苦,我的病很像越來越嚴重,我臥床了誰來照顧我啊,我的孩子好可憐沒有人照顧等等諸多想法和故事會讓我們感到越來越恐懼和害怕。

生氣就只是生氣的情緒,情緒會自然來去,情緒並不屬於我的。不要加以「我」在生氣(我們不過是能夠體驗生氣的感受罷了,並無法擁有它)或XXX讓我生氣,他怎麼可以這樣說我的壞話,實在太可惡了,簡直欺人太甚,太不把我看在眼裡了,看我怎麼修理他等等,自編自導自演了一齣戲,卻毫沒有察覺自己落入戲裡了。


所以,當我們跟人起衝突的時候,或看他人不順眼的時候,要記得問問自己:「我被什麼概念束縛了」?「我可不可以放下這個概念」?「我可不可以接受事情的發生」?「我可以接受目前的狀況或處境嗎」?「我可以跟自己或他人或環境和平共處嗎」?試著把「我」抽離,沒有「我」的概念,或沒有「時間」的概念,我們就能遠離煩惱、焦慮和痛苦了!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禪修體驗分享

親愛的朋友們好久不見!禪修中感覺時間過得好快,一下子近兩個月就過去了。

禪修或內觀的好處非常多,是人類遠離痛苦和得到身心自在喜悅的道路。但過程需要不斷的培養忍耐力和毅力,並不都是輕輕鬆鬆的,身心劇痛的發生是很正常的現象。這次帶領的老師是一個6個人所形成的團隊,每個人都是從年輕就開始走這條路,不斷的到亞洲不同佛教國家追隨名師取經和深度磨練,至少都有30-50年的禪修經驗,無私的分享他們所經歷過的挫折失敗和得到的經驗和教訓。

禪修對自他的生命會有更深的體悟,我願意慢慢分享,今天先分享最基本的佛法:苦(dukka)來自那裡?「苦」在英文是被翻譯成受苦或心感到不滿。

人的痛苦大多來自缺乏正念/觀照的能力(mindfulness),所以常被觀念的框架給綁住,也被我們的五官和意識作用給迷惑住。對我們喜歡或感到舒服的人、事、物,就會不斷的付出生命去追求想要擁有更多,也恐懼和擔憂會失去,一旦失去了就止不住的哭泣或怨恨(例如:對財富、健康、美貌、名利、尊嚴等的追逐,對親人死亡或生病的恐懼擔憂等等都會讓我們煩惱痛苦不完)。

讓我們討厭或感到不舒服的人、事、物,我們就會排斥、抗拒它們的存在,一旦接觸了或感受到了,就止不住的生氣、想要改變對方或產生恐懼或抱怨(包括面對不喜歡的人或動物、身體的疼痛感受、或認為被他人誤解或羞辱等等,都會造成我們種種的煩惱和痛苦)。

其實,一件事情會發生是根據它的因果關係(自然法則),並不是根據我們的想法和喜惡,而我們卻常自認為可以控制他人或事件的發生,喜歡的就希望一切都不要改變、能永恆持續,討厭的就希望能趕快遠離、消滅或改變,所以當然會感到無力和挫折,也讓週遭人感到厭煩和無力(因為沒有人會想要被人操控和改變)。

每個念頭(想法)會帶來不同的身體反應,貪念帶來的是緊繃,貪念包括我們喜愛的物質和精神。例如:看到別人有好的東西,我們就會想要擁有,渴求吃好、穿好、住好等等肉體享受,或渴望達到某種精神修煉境界,像是希望能夠開心快樂,或是得到禪定的喜悅等,或渴望我們愛的人或愛我們的人永不離開或改變。當我們追求的慾望和渴望越大,想要抓緊得力量就越強,我們的身體就越容易緊繃。

嗔念所帶來的身體反應很多是疼痛感,當我們抗拒或排斥不喜歡的物質或精神狀態,就容易升起嗔念。例如:天災、人禍或意外等的發生會讓許多人抱怨連連,或對自己的功課、樣貌、工作能力等不滿意,自我批判苛責,或在禪修中無法心定下來就對自己或他人起了斥責心,怨自己不夠努力或怨他人聲音太大。這樣的嗔念就容易讓人「火大」,帶來更多身體的疼痛或發炎。

而更多時候人是被困在痴念上(連自己在每一刻升起什麼心念都無從得知),痴念帶來身體能量的混亂、雜亂和遲鈍,種種卡住的能量產生種種的疾病。因為遲鈍雜亂,所以也沒有智慧去察覺,因此常處於懊惱、後悔或煩惱不平靜中。

長期禪修的因緣對忙碌的現代人是比較困難的,我們這次共同參加禪修的近百人來自世界各地,有不同的人種、背景、年紀、殘障人士等。有不少人是排除萬難,可能一生就只能來那麼一次的,所以都很珍惜有這樣的機緣相聚共修。

但即使我們沒有時間去做長期禪修,只要願意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提醒自己注意下列三點,也能達到很好的靜心和專注的效果:
1.    走路時專注每個踏出的腳步:這會幫助自己身心合一和回到當下。
2.    當慌張或不耐煩時提醒自己要慢下來,不要心急,心一急,人就容易脫離當下,身心分離了。
3.    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語:不要說他人閒話、不要批判或抱怨、不要罵人、不要為了達成自私的目的而欺騙或諂媚他人。


當我們願意這樣做的時候,等於是滴水穿石,日久自見功夫了。如果時間許可的話,可以花個2030分鐘,靜下心來,觀照覺察每個身體的感受和隨之升起的心念想法等,慢慢對生命和身心的變化自然會有更多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