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

孩子不是壞,只是壓力大 序文



最近為一本孩子教養書寫了序文如下,這本書不只適合給身為父母的人看,也很適合想要學習發現和調整自己的「壓力源」的人看。
市面上有不少教養孩子的書,大多數都把重點放在如何幫助孩子加以控制自己的行為。本書作者沈克爾博士則提出一個更有效的方式--讓孩子學習自我調適。

作者常受邀到世界各地去協助各式各樣的「問題」孩子,他發現其實沒有難以管教的孩子,更沒有所謂「沒救的壞孩子」,那些被視為「有問題」的孩子或大人,其實只是壓力過大,卻不知如何自我調整。

壓力過大或身體能量過低時,孩子會有封閉自己(自閉)、行為衝動(過動)、暴力傾向或沉迷於網路遊戲、拒絕上學等行為。書上分享的真實案例,很多都是讓父母師長感到萬分頭痛的孩子教養問題,這些孩子如果沒有用對的方法去引導,往往會使狀況繼續惡化。

作者除了案例分享,也教導讀者詳細的自我調整步驟,包括如何辨識和處理孩子的壓力源,例如:父母之間的關係、聲音、光亮度、氣味、觸覺、溫度、姿勢、睡眠、運動量不足和營養不均衡等因素,都可能使孩子感到壓力。每個孩子對壓力源的敏感度不同,某個孩子覺得很舒服的光亮度,可能會讓另一個孩子備感壓力和痛苦。

作者不只在書中提供了案例和實際的操作方式,也提供了神經醫學上相關的研究及佐證,書中有不少醫學名詞和研究結果,如果對這方面不了解或沒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跳過這些理論和研究,直接看結論和方法就好。

自我調整並不是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而是要讓孩子覺察自己的能量狀況,在能量低落時可以做出適當的調適,而不至於陷入混亂的交戰、一心逃避,或是在僵在當下不知所措。診間我也常運用不同的能量運動來協助孩子和大人處理自己的能量狀況,效果往往比打罵、威脅、說教、講理、鼓勵等方式來得有效。

當我們能量飽滿,精神狀況好的時候,對事情的耐受度會高出很多,也不會亂發脾氣或情緒暴躁,但是當我們疲累不堪時,一些原本可以承受的事情,卻可能讓我們突然抓狂,孩子也是如此,只是因為孩子不清楚自己的內在狀況,所以往往使用激烈的言語或行為來表達身體的不適感,因此協助孩子察覺自己的能量和身體狀況,進而學習如何調整,有助於讓孩子的不當行為自然消失或得以改變。

這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薦的好書,我很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台灣的家長和老師也會開始陪伴孩子學習自我調適,而非一味要求孩子自我控制,更不是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籤。懂得自我調適的孩子自然會充滿能量,感到快樂、平衡、人際關係良好,也能有好的動機和意願學習,遠離種種上癮或拒絕上學的問題。


沒有留言: